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当前位置:
 Neuromodulation Doctors Union

神经病变+尿失禁,小心神经源性膀胱
来源: | 作者:Sophia | 发布时间: 2020-05-18 | 1498 次浏览 | 分享到: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膀胱的神经损伤而导致膀胱控制不足,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        无法控制排尿(尿失禁)是主要症状。

·        可进行膀胱导管、影像和测量尿流检查。

·        治疗的目的是定期排空膀胱(例如通过间歇性导尿和/或药物)。

控制排尿需要机体很多的肌肉和神经协同工作。


神经源性膀胱可能是:

·        无力性:松弛的膀胱不能收缩,膀胱会充盈直至其溢出。然后尿液会流出。

·        痉挛性:即使膀胱内只有很少尿液或无尿,患者也会有膀胱的不自主收缩并感觉到需要排尿。膀胱收缩与关闭膀胱开口肌肉(尿道括约肌)之间的协调不佳引起。

·        混合性:有些患者弛缓性和痉挛性膀胱同时存在。

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




溢出性尿失禁:不受控制的频繁流出少量尿液

急迫性尿失禁:有强烈的尿意时不能由意志控制而尿液经尿道流出

尿潴留:膀胱有尿无法排出,或有排尿不畅,尿不尽感

其他:夜尿烦多,男性往往有勃起功能障碍,也可同时伴有其他感觉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是尿失禁。患者会频繁地流出少量的尿液。男性往往有勃起功能障碍。一些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也需要频繁地排尿,往往很迫切,并需在夜间起床去排尿。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有其他神经的损害,可导致无力、肌肉痉挛和/或腿部感觉丧失。


是什么导致了神经源性膀胱?

控制膀胱的神经受损有中枢性神经受损和周围性神经受损两大类:


ª  中枢神经受损——中风、脊髓损伤、脊髓脊膜膨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等均可导致。

ª  周围神经受损——糖尿病、酒精性或维生素B12缺乏性神经病变、椎间盘突出、骨盆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等均可导致。

ª  两者兼有——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梅毒等均可导致。



神经源性膀胱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Ø  尿路感染

Ø  尿路结石

Ø  膀胱输尿管反流

Ø  肾积水

Ø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患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尿液在膀胱中滞留可导致尿液逆行至肾脏,因此患者还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甚或肾积水的风险。高位脊髓病变、急性膀胱扩张(尿潴留导致)或肠道扩张(粪便压迫导致)都可能会引起威胁生命的恶性高血压、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头痛、竖毛和出汗等自主反射异常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²  测量排尿后膀胱中的残余尿量

²  尿路超声检查

²  有时要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如膀胱造影)


    医生可能会怀疑有神经病变且有尿失禁的患者患有神经源性膀胱。通常,医生会在患者排尿后将导管插入膀胱内或使用超声检查来测量残留在膀胱内的尿液量(残余尿量)。会对整个尿路进行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异常情况,还会进行血液检测来评估肾功能。

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来决定。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尿路检查(例如膀胱造影、膀胱镜检查、膀胱内压描记法)以检查膀胱功能或帮助确定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程和原因。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Ü  间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促排尿手法

Ü  足量饮水,限制钙摄入

Ü  药物或手术治疗

Ü  神经刺激法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建议您及时去泌尿外科,或肾内科就诊
及时的治疗可以有助于防止永久性功能障碍和肾脏损害,预后更好。

导管导尿或促排尿手法有助于防止尿液在膀胱留置过久,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间歇导尿优于留置导尿,后者更易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以及男性尿道炎、尿道周炎、前列腺脓肿和尿道瘘等不良反应。促排尿手法主要针对痉挛性膀胱患者,可以通过按压其下腹部或刮擦其大腿而引发排尿。耻骨上膀胱穿刺置管导尿可以用于无法自行导尿的患者。

鼓励患者饮用足够的液体,减少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的危险;限制饮食中的钙,以防止产生结石;定期进行肾功能监测。

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以尝试口服药物治疗。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需要手术来建立另一种排尿方式。


    使用人工刺激物恢复失去的神经功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替代策略
,与针对神经再生的实验治疗相比,该策略目前更可行且更容易获得。目前临床常用的神经刺激方法有骶神经调节术(又称膀胱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