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当前位置:
 Neuromodulation Doctors Union

文献分享|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来源: | 作者: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 发布时间: 2024-06-07 | 587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献速览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治疗非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筛选有关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经过筛选后纳入11项临床研究,包括10项随机对照试验 ,1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共纳入患者605例,其中经皮胫神经电刺激组309例,M受体阻滞剂组2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治疗非神经源性OAB,在24h排尿次数(MD=-0.06,95%CI-1.67~1.54),24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MD=0.04,95%CI-0.46~0.54),膀胱过度活动问卷简表的症状评分(MD=0.37,95%CI-0.02~0.76),生活质量评分(SMD=0.32,95%CI-0.06~0.69)改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较M受体阻滞剂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OR=1.97,95%CI1.16~3.36,P<0.05) ,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0.24,95%CI  0.12~0.48,P<0.0001)。

结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在改善非神经源性 OAB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当 ,但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亚洲地区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20.8%,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升高。OAB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OAB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骶神经调控等疗法。胫神经电刺激是治疗OAB有前景且值得探讨的方法,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有两种治疗方式:经皮针刺胫神经电刺激和经皮贴片胫神经电刺激。药物治疗常用抗胆碱酯能药物,但部分患者因疗效不理想,无法耐受不良反应及较重的经济负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低。本研究系统评价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在非神经源性OAB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一、文件检索

检索方式为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Medline,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

英文检索词为:urinarybladder,overactivebladder,percutaneous,posteriortibia,nervestimulation,cholinergicantagonists,cholinergicreceptorantagonist中文检索词为:膀胱过度活动,胫神经电刺激,M受体阻滞剂或抗胆碱能药物。

二、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符合非神经源性OAB诊断标准。②干预措施,治疗组均采用经皮胫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照组口服M受体阻滞剂。③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和随机对照交叉试验。④主要结局指标包括24h排尿次数、24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过度活动问卷简表(OAB-q)、生活质量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疗效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2.排除标准:①数据缺失无法使用;②仅有摘要;③研究对象年龄<18岁,孕妇,或存在神经系统性病变、下尿路感染、泌尿系肿瘤等其他病理因素;④非中、英文文献。

三、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如意见不一致,则与第三人讨论协商。对纳入系统评价的文献研究类型、作者、发表时间、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研究干预措施等进行总结,对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

四、质量评价

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如两者意见不一致,则协商或请第三人协助判断。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推荐的工具进行质量评价。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iewManager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和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meandifferent,SMD)及其95%CI表示;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CI表示。各结果均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判断采用cochrane推荐标准,即当I2≤50%且P≥0.1时,其异质性不大,此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I2>50%或P<0.1时,认为存在较大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及特征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57篇,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10项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1项研究为随机交叉对照试验,各项研究的特点见表1。

二、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选择偏倚(随机分配法和分配隐藏)的描述:6项研究提到了明确可靠的随机化方法,其余研究随机化方法未提及且分配隐藏情况未知。关于盲法:1项研究对评价者未采用盲法,1项研究对评价者采用盲法,其余研究未提及盲法应用情况。

三、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1.24h排尿次数:纳入8项研究,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86%,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24h排尿次数的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6,95%CI -1.67~1.54,P>0.05)。

2.24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纳入7项研究,各研究间异质性不大(I2=0,P=0.6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两种疗法对于24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4,95%CI -0.46~0.54,P>0.05)。

3.OAB-q症状评分:纳入5项研究,各研究间异质性不大(I2=0,P=0.9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两种疗法改善OAB-q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7,95%CI -0.02~0.76,P>0.05)。

4.生活质量评分:纳入7项研究,因研究的评分方法不同,故进行合并,分析SMD。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63%,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两种疗法对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2,95%CI -0.06~0.69,P>0.05)。

5.疗效满意率:纳入4项研究,各研究之间异质性不大(I2=0,P=0.6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较口服M受体阻滞剂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1.97,95%CI 1.16~3.36,P<0.05,图1)。

6.不良反应发生率:纳入6项研究,各研究间异质性不大(I2=45%,P=0.1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较口服M受体阻滞剂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0.24,95%CI 0.12~0.48,P<0.0001,图2)。

四、敏感性分析

对于各项研究合并后异质性较大的情况,通过去除单项研究法进行敏感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结果相对稳定。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OAB的管理采用多种疗法,除行为疗法外,一线治疗仍为口服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效果欠佳,出现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低。二线治疗方法有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和骶神经调控,多用于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OAB患者,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骶神经调控和肉毒毒素注射的可靠疗效,且骶神经调控较肉毒毒素注射有更好的安全性,但相较于其他疗法,骶神经调控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可忽视。最近,国外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报道了OAB常见治疗方法的费用情况,其中费用最低者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费用最高者为骶神经调控,肉毒毒素注射介于二者之间。

相较于其他疗法,经皮胫神经刺电刺激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对于儿童OAB患者,由于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胫骨后神经电刺激也逐渐得到认可,多项研究结果证明经皮胫神经电刺激疗效可靠。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便携式仪器的经皮贴片胫神经刺激可改善患者储尿期症状,且在医师指导下,可以实现较安全的家庭治疗,但此便携式仪器治疗的疗效尚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神经源性OAB较口服M受体阻滞剂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两种治疗方式对24h排尿次数,24h急迫性尿失禁次数,OAB-q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纳入文献质量存在差异,存在选择偏倚;②纳入文献数量少;③不同研究的随访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选择并不完全统一,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偏倚;④某些指标合并后有较大的异质性,虽然对造成异质性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但并不能完全解释其异质性。

综上所述,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传统M受体阻滞剂对非神经源性OAB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有更高的疗效满意率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经皮胫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受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文献来源:李浩冉,陈敏,钟贺等.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与M受体阻滞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43(03):212-216.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平台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