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循证支撑.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EBSCO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均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对各研究报道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进行Meta合并和亚组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4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73299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检出共计274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汇总发生率为41.1%[95%CI(35.3%,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8%、21.6%、32.7%、49.2%、59.9%和67.9%;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的成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依次为54.8%、43.3%、40.0%、38.2%、37.0%、30.9%和26.2%.4种诊断标准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7.2%、37.0%、36.6%和35.2%;城市,农村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分别为49.7%和34.3%;2000—2011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45.1%,2012—2023年报道的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为38.5%.
结论:当前证据表明,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受年龄、地理分区、诊断标准、居住地等不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应重视相关男性群体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诊治,以提高该类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成年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男性尿道周围的前列腺腺体及肌肉组织出现的良性过度增长,常表现为相关的下尿路刺激和梗阻的症状.据统计,2010年全球BPH患者超过2.1亿,占男性总人口的6.05%.相关研究报道,60岁以后,BPH的患病率约为50%,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81~90岁男性BPH患病率可高达90%.一项关于中国、日本和韩国BPH疾病负担的数据显示,我国BPH的发病率、患病率远高于日本和韩国,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和医疗压力巨大而沉重.对于个体而言,BPH虽为非致死性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约17%的BPH患者病情会持续加重,出现急性尿潴留、复发性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梗阻后肾衰竭等长期并发症,严重损害其生活质量.因此,了解我国成年男性BPH的发生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已广泛开展,但由于研究地区、诊断标准、研究人群等不同,各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具有较大差异.系统检索我国BPH发生率的相关Meta分析,仅Wang等对2014年以前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总结,该研究在反映现阶段BPH在我国成年男性中的流行趋势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本研究欲全面检索2000—2023年我国各地BPH相关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循证方法对BPH的发生情况、地域分布及流行趋势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我国BPH的防治提供更新的流行病学证据.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EBSCO数据库,收集关于中国成年男性BPH发生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5月,中英文检索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结合逻辑运算符的方式进行检索.同时检索追踪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作为获取相关资料的补充手段.中文检索词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良性增生、良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良性肥大、患病率、发生率、流行病学、现状和调查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rostatic Hyperplasia、Prevalence、Epidemiology、Incidence、China、Chinese等.以PubMed为例,检索策略见表1.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横断面研究;②研究人群:中国成年男性群体(年龄≥18岁);③结局指标:BPH发生率或提供总样本量和BPH例数;④BPH诊断标准:BPH诊断标准: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估重和最大尿流率为参考标准分为4类.A为“IPSS>7分,前列腺估重>20g”,B为“IPSS>7分,最大尿流率<15ml/s”,C为“最大尿流率<15ml/s,前列腺估重>20g”,D为“IPSS>7分,最大尿流率<15ml/s,前列腺估重>20g”.
①文献质量低的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无法获得全文、原始数据不全或缺失;④研究人群、研究内容不符的文献;⑤诊断标准、诊断工具不明的文献;⑥综述、系统评价、会议及学位论文.
通过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后,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剩余的文献经全文阅读复筛后以确定最终纳入的研究.2名研究者均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的工作,并在每个步骤结束后进行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经过讨论或咨询第3名研究者予以判定.资料提取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作者及发表年份、研究地区、调查年龄段、BPH诊断标准及工具、总样本量、BPH例数和发生率.
采用美国医疗保健质量与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量表对横断面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共11个条目,总分0~11分,以“是”,“否”或“不清楚”进行每项的评价,回答“是”则计1分.根据得分情况将文献划分为低质量研究(0~3分)、中质量研究(4~7分)、高质量研究(8~11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不一致的条目经讨论或咨询第3名研究者予以判断.
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用合并发生率为效应量,并提供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Q检验与定量I2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当P>0.10且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亚组变量下BPH发生率的差异分布.通过敏感性分析判断Meta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合漏斗图和Egger′s检验对所纳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检索策略在各数据库进行检索,初获文献共3945篇,剔除重复文献后余2903篇、初阅文题和摘要后余114篇,进行全文复筛,排除文献69篇,最终纳入文献45篇,其中中文文献43篇,英文文献2篇.具体流程及结果见图1.
共纳入4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73299例,其中BPH患者共计27422例.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3.1 BPH汇总发生率
对纳入的45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I2=99.626%,P<0.001,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男性BPH汇总发生率为0.411[95%CI(0.353,0.470)],森林图见图2.
2.3.2 亚组分析结果
将研究按年龄段、地理分区、诊断标准、城市与农村和发表年份进行分组,分组后仅年龄≤40岁、东北地区、以“IPSS>7分,最大尿流率<15ml/s”为诊断标准的相应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5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其余研究异质性较大,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将纳入的研究逐个剔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与本研究汇总的BPH发生率基本吻合,提示本研究结果较稳定.
通过漏斗图及Egger’s检验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漏斗图显示纳入的各研究分布不对称,见图3,经Egger′s检验,结果提示:t=2.28,P=0.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使用剪补法后,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偏倚对结果的影响较小.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成年后男性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常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增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病率正稳步上升,由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也在迅速上升,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远超过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在此背景下,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成年男性BPH的发生情况,对成年男性BPH的防治和初级健康保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BPH在我国成年男性群体中的流行情况进行探讨,共纳入45项研究,涉及27422例BPH患者,合并发生率为41.1%,高于Wang等分析所得的结果(36.6%),原因可能是因为其纳入的均为2014年以前的文献,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群众参与健康保健和体检意识的提升,BPH的发生率也可能较前增加.本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提示,4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BPH发生率较低,而40岁以上男性的BPH发生情况较突出,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BPH发生率(67.9%)最高,与既往研究报道的变化规律一致.相关研究指出,年龄是公认且不可逆转的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年龄越大,BPH的患病风险越高.年龄的增长还可能导致BPH进展标志物的变化(血清PSA、前列腺体积、睾酮等),进而加重下尿路梗阻相关临床表现.因此,应加强对成年男性,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相关的健康体检,加大对BPH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力度,强化公民关注前列腺健康及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做到早发早诊早治,从而降低BPH的发生风险和对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我国不同地理分区的成年男性BPH发生率存在差异,华北地区最高(54.8%),其次为华东地区(43.3%),而华中、西南地区BPH的发生率较低,可能与华北、华东地区开展BPH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较多,而华中、东北、西南片区开展调查的研究较少,纳入Meta分析的数据有限有关,还可能与各地区的医疗资源、经济水平、地理条件差异有关.今后可继续开展多省市、多地区的BPH发生情况的调研,以深入探讨我国不同地理分布间的成年男性BPH发生率的异同.本研究发现城镇居住的男性BPH发生率高于农村地区,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城镇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较为完善,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就医意识较农村地区高,BPH的筛查力度较大,导致城镇BPH的发生率偏高,也可能与两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尿流率、前列腺估重和IPSS评分为诊断依据的亚组分析中,以“IPSS>7分,最大尿流率<15ml/s,前列腺估重>20g”为标准的BPH发生率最低(35.2%),其余标准下的BPH发生率差异较小,可能是由于纳入诊断标准的条目数不同,导致存在差异.建议在今后BPH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尽可能使用统一的划分标准,以减少漏检和误检的情况.此外,从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来看,与2000—2011年相比(45.1%),2012—2023年我国的BPH发生率有所下降(38.5%).顾佳敏等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对我国的BPH疾病负担进行分析并表明,近年来我国BPH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均下降,本研究结果与其表述相符.我国的BPH发生率有所下降,可能与医疗卫生水平、健康教育水平以及我国男性居民对前列腺增生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有关.尽管现阶段BPH的发生情况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持续存在的人口基数庞大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我国的BPH发病和患病人数仍在持续攀升,BPH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对BPH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加强BPH的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受限于单组率Meta分析的特性,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虽根据年龄段、地理分布、诊断标准及工具、发表年份等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未明显降低;②纳入的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风险,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③华中、东北、西南、不同诊断标准、城镇的亚组分析所纳文献较少,今后需开展并纳入更多的相关实证研究来验证该部分Meta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我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较高,近10年的发生情况有所缓和,由于年龄、地理分区、诊断标准、居住地等不同,BPH发生率有所差异.应重视相关人群BPH的筛查和诊治,以提升我国成年男性的健康保健水平.因纳入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有限,上述结论还需通过大量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文献来源:宋爽,蒋运兰,李滔,等.中国成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的Meta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https://doi.org/10.19971/j.cnki.1006-4028.230563.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平台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