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多种泌尿系统及非泌尿系统疾病的一种前景广阔的方法。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和非梗阻性尿潴留(NOR),神经调控尤其是骶神经调控(SNM)已有充分文献支持,并被纳入常规诊疗指南。目前神经调控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专科诊所,通常作为患者对其他疗法无效时的标准治疗选择。神经调控的主要靶点包括骶神经(S3或S4)和胫神经,近年来在阴部神经刺激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然而,针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神经调控研究仍十分有限,且该应用属于超说明书范围。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CS)定义,IC/BPS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盆腔疼痛、压迫感或不适感,这些症状与膀胱相关并伴随至少一种其他泌尿系统症状(如尿急或尿频)。诊断前需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目前认为IC/BPS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伤害性感觉通路的异常有关。
关于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现有理论多基于假说。本文将系统探讨神经调控在IC/BPS中的应用,通过对最新文献的批判性分析,从传统骶神经调控到新兴无创技术,阐明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IC/BPS神经调控治疗的全局视角。
02
研究现状
当前对神经调控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机制的理解,主要基于膀胱传入神经的上调机制。膀胱表面覆盖着具有关键屏障保护作用的糖胺聚糖(GAG)层,该屏障的破坏可能导致尿路上皮功能障碍(具体病理生理机制详见Akiyama等的研究)。尿路上皮损伤会增强其通透性,使尿液刺激物渗透至上皮下组织中的传入神经元,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放大。此外,肥大细胞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也可能在感觉通路的痛觉传导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调控可能通过两种途径调控疼痛:首先依据"闸门控制理论",通过非伤害性纤维的传入冲动激活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从而阻断伤害性纤维的疼痛信号传导,理论上可有效抑制膀胱异常痛觉;其次推测其能诱导高级脑中枢功能重塑,调控脑干等区域向骶髓的反馈传导。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IC/BPS患者,神经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研究最充分的①骶神经调控(SNM,靶向S3/S4骶神经)、②阴部神经调控(PNM,电极置于阴部神经附近),以及新兴的③胫神经调控技术——经皮胫神经刺激(PTNS)、经皮胫神经电刺激(TTNS)和④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这些技术在OAB/NOR治疗中取得进展,胫神经植入术近年也获认可,但这些技术在IC/BPS领域仍有待探索。
①骶神经调控(SNM)的应用
HOT
骶神经(S3/S4)是目前IC/BPS神经调控研究最深入的靶点,近二十年来已有大量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SNM通过穿刺植入电极并连接脉冲发生器(IPG),通常分两阶段进行:先进行测试评估疗效,再决定是否永久植入IPG。
多项回顾性病例研究和前瞻性试验(常将IC/BPS归类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显示,SNM在改善尿急、尿频和疼痛方面具有积极效果,表现为测试阶段的高转化率(成功者接受IPG植入)或长期症状缓解。
Gandhi等在23年回顾性研究显示,63.5%的IC/BPS患者经经皮神经评估(PNE)测试有效,其中59%接受了IPG植入,但29.7%的植入患者最终移除设备(与OAB组无显著差异)。Hernandez-Hernandez等报道,19例IC/BPS患者中PNE或Tined电极测试成功率为63.15%,但未详细描述随访结果。Greig等的分析纳入853例CPPS患者(含大量IC/BPS病例),测试阶段成功率64.3%,IC/BPS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降低4.55分。
尽管SNM被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和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推荐为常规治疗失败后的选择,但证据仍限于小样本或回顾性研究,且尚未获得FDA和EMA的正式批准。未来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②阴部神经调控(PNM)的应用
HOT
阴部神经调控(PNM)作为IC/BPS的潜在治疗方案,其作用机制基于阴部神经(S2-S4神经根)对盆底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支配作用。目前该领域研究较为有限,主要证据来自两项关键临床研究。Peters等人开展的里程碑式随机交叉试验(2010年)显示,在22例接受同步SNM和PNM测试的患者中,PNM组表现出77%的转化率和更显著的症状改善,其中76.5%的患者最终选择阴部神经永久植入。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对尿急、尿频症状改善显著,但对疼痛缓解效果有限。后续回顾性研究(2013年)在42例IC/BPS患者中证实,61.9%的PNM植入患者其ICSI和ICPI评分获得显著改善。然而,近十年来该领域缺乏新的临床研究数据,其长期疗效和疼痛管理效果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当前证据表明,PNM可能在某些IC/BPS患者中展现出优于传统SNM的疗效,特别是在下尿路症状控制方面,这为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可能。
③胫神经调控术的应用
HOT
胫后神经(起源于L4-S3神经根)是神经调控的另一个潜在靶点,其调控方式主要包括:
(1)经皮胫神经刺激(PTNS):通过内踝上方穿刺电极施加电流,需每周门诊治疗,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
(2)经皮胫神经电刺激(TTNS):采用体表电极贴片,适合患者居家每日使用。
现有研究局限:
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针对IC/BPS的证据仍较匮乏,且存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估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植入式胫神经调控设备虽在开发中,但尚未应用于IC/BPS。
关键临床证据:
(1)PTNS研究
Sudol等的试点研究显示,10例患者中7例报告症状改善(虽无统计学显著性),提示整体疗效评估量表(GRA)可能更适合IC/BPS的复杂症状评估;Kabay等的前瞻性研究(样本量39例)发现,PTNS作为一线治疗可显著改善日间尿频(减少3.8次/天)、尿急发作(减少4.7次/天),并通过ICSI、ICPI及VAS评分证实疼痛与症状减轻;Abdalla等的回顾性研究(34例)显示,PTNS显著改善尿急严重度和夜尿频率,48.1%患者成功转入维持治疗。
(2)TTNS研究
Alkis等报道,TTNS可显著提升日间排尿次数、夜尿、VAS评分、ICSI评分及单次尿量,且无不良反应记录。其操作便捷、患者友好的特点使其成为有潜力的治疗选择。
现状与展望:
当前证据表明胫神经调控(尤其TTNS)安全性良好,但疗效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其无创特性为传统治疗无效的IC/BPS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④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应用
HOT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体表电极作用于盆腹区域改善IC/BPS症状。最新临床研究显示,Hacad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100Hz高频TENS联合常规疗法(生物反馈及手法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能显著改善泌尿系统症状。在慢性盆腔疼痛(CPP)管理方面,Sharma等的前瞻性实验研究表明,TENS治疗组(特别是75-100Hz高频刺激)较假刺激对照组能显著降低盆腔疼痛程度,其中高频刺激组疼痛缓解率最为显著。这些发现提示,特定频率的TENS可能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为IC/BPS患者提供了安全可及的新型治疗选择,但其具体机制及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03
专家视角:神经调控在IC/BPS治疗中的
定位与挑战
IC/BP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策略仍以行为疗法、生活方式调整、盆底物理治疗和药物联合治疗为主。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特定患者群体,神经调控技术因其微创性和可逆性展现出独特价值。基于现有证据,我们建议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首先尝试无创性经皮胫神经电刺激(TTNS)或经皮胫神经刺激(PTNS),这两种方式不仅操作便捷、患者耐受性好,且现有研究未报告显著不良反应;若无效再考虑骶神经调控(SNM),其测试阶段的高转化率(成功转入IPG植入)支持其临床潜力。但需注意,多数研究样本量有限,且SNM植入装置可能因感染、疼痛或疗效丧失而需移除。阴部神经调控(PNM)虽早期研究显示对尿急/尿频症状改善显著,但疼痛缓解效果不稳定,需更多证据支持其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疼痛评分未必总达统计学差异,患者常报告整体症状改善——这提示IC/BPS症状评估需超越单一指标,治疗前充分的患者预期管理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聚焦标准化治疗方案、扩大样本量,并探索神经调控对IC/BPS异质性症状谱的精准作用机制。
04
未来展望:神经调控在IC/BPS治疗中的
发展方向
尽管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和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指南已将神经调控列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包含IC/BPS)的备选治疗方案,但该领域仍需开展更多注册试验以获得FDA和EMA的正式批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IC/BPS症状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存在重叠,许多患者已符合神经调控治疗标准。最新研究动态显示,目前clinicaltrials.gov登记的两项PTNS临床试验已完成(一项为PTNS对比假刺激的随机对照研究,另一项为12周随访的试点研究),其结果的公布有望为IC/BPS的神经调控治疗提供更高级别证据。随着对IC/BPS神经调控治疗潜力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的开展将更加顺畅,这将显著推动该领域的临床进展和治疗规范的确立。
05
结论:神经调控在IC/BPS治疗中的
价值与展望
现有证据表明,神经调控作为IC/BPS的二线治疗方案具有显著潜力,尤其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基于微创性原则,我们推荐优先尝试胫神经调控(PTNS/TTNS)或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其次考虑骶神经或阴部神经调控。虽然其疗效较OAB治疗略逊,且长期随访数据不足,但临床观察显示该技术可显著改善尿急、尿频等核心症状,疼痛评分亦呈现伴随性下降趋势。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证据等级不高等局限性,未来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评估长期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Engeler D, Baranowski AP, Berghmans B. EAU Guidelines on chronic pelvic pain. 2023; 57:35–48.
2. Meijlink J. Interstitial cystitis /bladder pain syndrome (IC/BPS) 2018. https://www.ics.org/committees/standardisation/terminologydiscussions/icbps.[Accessed 5 September 2023].
3. Akiyama Y, Luo Y, Hanno PM, et al. 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 the evolving landscape, animal model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t J Urol 2020; 27:491–503.
4. Ammirati E, Giammo A, Manassero A, Carone R. Neuromodulation in urology, state of the art. Urologia 2019; 86:177–182.
5. Feloney MP, Stauss K, Leslie SW. Sacral neuromodulation. StatPearls.Treasure Island, FL: Ineligible companies; 20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