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当前位置:
 Neuromodulation Doctors Union

政策法规
文献分享|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系统综述
来源: | 作者: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 发布时间: 2025-09-04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研究结果

01

阴部神经痛

       阴部神经痛约占慢性疼痛患者的4%,可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尤其影响坐立活动。阴部神经经阿尔科克管(Alcock's canal)后分出三支终末分支:直肠下神经(支配肛门括约肌及肛周皮肤)、会阴神经(分出内侧/外侧后阴唇/阴囊神经)以及阴茎/阴蒂背神经(支配表皮)。该神经在盆腔走行过程中可能因多种原因遭受卡压或损伤。目前神经调控治疗方案包括:经皮坐骨直肠径路靶向放置阴部神经刺激电极、采用八触点电极刺激骶丛神经,以及背根神经节刺激(DRG-S)。鉴于其独特的疼痛模式和电极植入技术,本研究将阴部神经痛与周围神经痛分开评估。

       三项研究共纳入35例患者评估阴部神经刺激疗效。尽管未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但长期随访显示部分患者反应良好。常见不良事件包括疗效不佳、设备故障及电极移位。Vancaillie团队通过骶管裂孔植入八触点电极至骶丛神经(电极尖端位于L5/S1水平),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 0-10分)从基线8.32降至4.88(p<0.001),中位随访24.7个月时35/43例患者报告"生活质量改善",但10/43例患者最终因感染或设备故障移除装置。Hunter与Yang报道的病例系列中,1例阴部神经痛患者在L1/S2水平DRG电极植入后12个月随访时获得80%症状改善,该电极配置方案对其他盆腔疼痛亦有效。

       阴部神经痛的流行病学特点决定其需多学科协作诊治。现有小规模研究虽展现治疗潜力,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不同神经调控方式对症状管理的优化方案。

02

泌尿生殖系统疼痛

       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导致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常对传统药物、介入及治疗手段反应不佳。这类患者的神经调控靶点选择面临特殊挑战,因盆腔神经支配范围广泛涉及T12至S5多个脊髓节段。纳入研究的6项试验尝试了多种技术路径:2项采用胫后神经刺激(PTN-S),2项采用阴部神经周围刺激(PNS),1项采用脊髓背柱刺激(SCS),1项采用背根神经节刺激(DRG-S),其中3项研究(PTN-S及阴部神经PNS)仅进行临时电极置入而未永久植入。

       两项PTN-S研究显示疼痛轻度改善,但需重复进行临时电极置入。阴部神经PNS同样呈现非统计学显著的有限疗效,其中Gaines研究中2/6例患者出现电极移位需再次手术。De Andres团队采用骶段硬膜外逆行刺激治疗多种盆腔疼痛,7/10例(70%)患者疼痛缓解>50%,但会阴区疼痛疗效最差,研究者认为这与电极触点与骶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变异有关。

       最具前景的研究来自Hunter与Yang,其采用L1/S2双节段DRG-S治疗7例患者,该电极布局理论上可同时覆盖耻骨上与会阴区的8个主要神经靶点。虽样本量小且缺乏长期随访,但所有患者试验前后疼痛评分均显著改善且副作用轻微。基于神经调控机制与本研究的概念验证,L1/S2 DRG-S可能为难治性盆腔疼痛提供新治疗选择,但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长期安全性与疗效持续性。

03

骶髂关节疼痛

      骶髂关节(SIJ)是由L4、L5腹侧支和S1、S2背侧支共同支配的滑膜关节,同时接受臀上神经和闭孔神经的部分神经支配。临床诊断可通过骶髂关节腔内注射阻滞来验证。现有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镇痛药物、骶髂关节阻滞、射频消融及关节融合术。

       综述共纳入3项评估神经调控治疗骶髂关节疼痛的研究。Goroszeniuk等报道的12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采用周围神经刺激(PNS)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0例双侧和2例单侧SIJ植入电极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术前的8.7±1.1降至术后1.1±1.9,日常功能影响程度降低,镇痛药物需求减少,患者满意度评分较高。Chapman等主要研究DRG治疗下腰痛(n=17),其中3例合并SIJ疼痛者接受L1节段刺激,整体队列VAS从92.5±8.0降至19.3±16.4,但因未单独报告SIJ亚组数据而难以评估特异性疗效。Guentchev团队的病例系列首次证实PNS长期疗效:16例患者在1-3年随访期间均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VAS改善。

       尽管现有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潜在疗效,但在推荐神经调控作为骶髂关节疼痛常规治疗前仍需更多循证依据。

04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IC)以盆腔疼痛伴尿频、尿急、排尿迟疑等泌尿系统症状为特征,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但学界对是否存在盆腔神经敏化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仍存争议。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干预骶神经异常电活动来缓解症状。现行治疗方案涵盖行为疗法、盆底康复训练、生物反馈、膀胱灌注治疗、水扩张术、肉毒毒素注射、针灸、药物及手术治疗(如粘连松解术、器官切除)。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阿米替林、抗组胺药、戊聚糖多硫酸钠、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及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度洛西汀)。

       综述评估的神经调控技术显示:Peters等证实S3神经骶神经刺激(SNS)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Zabihi团队通过骶管入路在骶丛放置脊髓背柱电极,虽能改善IC症状指数和疼痛评分,但30例中4例发生感染、4例设备故障。胫后神经刺激(PTN-S)作为微创治疗,其机制可能通过S2-S4神经反馈抑制实现,一项16例研究显示30%患者获得整体症状缓解,但VAS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eters等采用经坐骨直肠径路阴部神经周围刺激(n=84)则显著改善VAS和ICSI-PI评分,主要不良事件为电极移位(3例)、刺激痛(2例)和感染(1例)。现有证据提示需进一步研究明确PTN-S对难治性IC的疗效。具体数据见表6。

表6

05

胃肠道相关慢性疼痛

       慢性肛门疼痛涵盖直肠痛、慢性肛痛、肛提肌综合征及尾骨痛等多种类型,常与盆腔疼痛、泌尿系统症状及肠道功能障碍共存。这类疾病需通过排除法确诊,且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共病。现有治疗手段包括盆底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直肠电刺激以及肉毒毒素注射等。

       由于盆底解剖结构复杂、神经支配多样且合并心理因素,慢性盆腔痛与特发性肛门疼痛的治疗极具挑战性。Falletto与Govaert的研究显示,骶神经刺激(SNS)的试验性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2/27例(44.4%)和4/9例(44.4%),应答患者疗效显著,但合并组中4/16例(25%)因感染或设备故障需移除装置。本综述同时评估了脊髓刺激(SCS)与背根神经节刺激(DRG-S)的疗效:Hunter团队采用脊髓背柱刺激治疗3例直肠疼痛患者(2例靶向T6节段,1例靶向脊髓圆锥),虽1例因电极移位需修正,但所有患者均实现≥50%疼痛缓解、阿片类药物减量及功能改善。研究者提出,由于骶神经纤维在脊髓内侧走行的特性,刺激脊髓任一节段均可成为潜在治疗靶点,但圆锥水平脑脊液解剖变异可能导致感觉异常模式不一致。在另一项7例慢性盆腔痛研究中(含2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慢性直肠瘘和直肠脱垂/裂伤),L1/S2双节段DRG-S使患者在12个月和7个月随访时分别获得显著缓解。

       现有SCS与DRG-S证据均限于小样本病例系列,亟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SNS、SCS及DRG-S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具体数据详见表7。

表7
06

周围神经痛

       尽管神经调控技术长期应用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但针对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的专门研究仍较有限。本综述纳入的10项病例系列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神经调控可作为慢性腹股沟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所有研究均显示脊髓刺激(SCS)、周围神经刺激(PNS)及背根神经节刺激(DRG-S)能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显著疼痛缓解。

       五项研究评估了DRG-S疗效(含4项病例系列和1项RCT)。病例系列研究采用下胸段和上腰段DRG-S均取得显著改善,其中Schu(n=25)和Morgalla(n=34)的研究规模最大,仅Morgalla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3年随访时VAS从8.0降至4.5(p=0.005)。三项病例系列评估了SCS疗效,但仅Yakovlev采用单纯SCS治疗。Levine根据"术者偏好"混合使用SCS与DRG-S电极(非现行标准DRG-S电极),32例患者中8例需15次修正手术(原因包括电极移位、断裂、设备移除及异常感觉等)。Lepski创新性地在T8-9硬膜外放置SCS电极联合腹股沟区皮下八触点电极(n=4),试验显示不同刺激模式均具统计学显著疗效(VAS从基线7.2±0.4分别降至3.4±0.2、4.7±1.5和2.4±0.1)。

       三项PNS研究均报告症状改善,其中Abd-Elsayed对5例患者的统计分析显示疼痛数字评分(NRS)从6.4降至1.0(p<0.05)。现有证据虽具前景,但存在明显局限:除ACCURATE研究外均为非对照病例研究,且治疗方式和人群存在异质性。ACCURATE研究作为目前唯一直接对比研究,证实DRG-S治疗腹股沟区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优于传统脊髓背柱刺激。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不同神经调控方式的长期疗效及最优治疗方案。

                              07慢性非特异性盆腔疼痛

       在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时,明确特定神经或组织损伤有助于确定神经调控靶点。然而,许多盆腔疼痛综合征具有非特异性,难以定位单一病因。此类疼痛通常归类为内脏痛,由于其受交感神经支配,可采用与其他盆腔疼痛综合征相似的神经病理性药物和心理治疗。

       脊髓刺激(SCS)治疗:Kapural等通过腹下神经丛阻滞筛选神经调控潜在应答者(n=6),在T11/12水平SCS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从基线9±0.89降至2.3±1.6,疼痛残疾指数(PDI)从57.7±12降至19.5±7(PDI总分0-70,分值越高提示疼痛所致功能障碍越严重)。但5例中2例发生电极移位需手术修正。另三项病例系列采用背柱SCS(两例高频模式、一例常规刺激)均观察到显著改善,刺激靶点包括T9/10(Simopoulos n=3;Tate n=21)和T6-7(Hunter n=5),但未报告统计学显著性。

       胫后神经刺激(PTN-S):目前PTN-S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证据最为充分,但随访期较短。土耳其两项RCT显示:Gokyidiz研究(n=24)中,12周双侧PTN-S治疗(每周30分钟)较常规管理显著改善VAS和SF-36评分;Istek研究延长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发现疗效在治疗停止后未能持续,提示需维持刺激。其他非随机病例系列同样证实12周双侧PTN-S可显著降低VAS。

       骶神经刺激(SNS):作为排尿功能障碍的成熟疗法,SNS(多靶向S3神经根)在三项研究中显示3-5年随访期VAS显著改善,常见不良事件为感染、电极移位/断裂。Zegrea回顾性研究(n=51)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亚组疗效最优。另三项病例系列虽报告VAS改善,但未提供统计学分析。

     其他神经调控方式,周围神经刺激(PNS):Kolodziej等腹腔镜引导下骶神经PNS(n=6)在6个月随访时显示VAS和功能结局显著改善(1例感染)。以及,DRG-S联合SCS: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53例疼痛项目患者,11例接受神经调控(单纯SCS n=4、单纯DRG n=2、联合治疗n=4),中位随访25个月时数值评分量表(NRS)下降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当前证据表明,不同神经调控方式对慢性非特异性盆腔疼痛均有一定疗效,但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明确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Deer TR, Narouze S, Provenzano DA, Pope JE, Falowski SM,Russo MA, et al. The Neurostimulation Consensus Committee (NACC) recommendations on bleeding and coagulation management in neurostimulation devices. Neuromodulation. 2017;20(1):51–62.

2. Deer TR, Provenzano DA, Hanes M, Pope JE, Thomson SJ, Russo MA, et al. The Neurostimulation Appropriateness Consensus Committee (NACC) recommendation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euromodulation. 2017;20(1):31–50.

3. Deer TR, Lamer TJ, Pope J, Falowski SM, Provenzano DA, Slavin K, et al. The Neurostimulation Consensus Committee(NACC) safety guidelines for the reduction of severe neurological injury. Neuromodulation. 2017;20(1):15–30.

4. Deer TR, Provenzano D, Pope J, Krames E, Leong M, Levy RM, et al. The appropriate use of neurostimul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and ischemic diseases: the Neuromodulation Appropriateness Consensus Committee (NACC). Neuromodulation. 2014;17(6):515–50.

5. Deer TR, Levy RM, Petersen E, Krames E, Staats P, Pope J, et al. The appropriate use of neurostimulation: stimul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space and head for chronic pain. Neuromodulation. 2014;17(6):551–7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