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当前位置:
 Neuromodulation Doctors Union

文献分享|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方式的短期益处和潜在危害是什么?
来源: | 作者:神经调控医生联盟 马达 | 发布时间: 2023-12-26 | 434 次浏览 | 分享到:

    尿失禁已成为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后的第五大疾病。排尿问题不再是影响个别人的小问题,而是困扰众多人的慢性病。小便总是与“脏”、“臭”、“私密”联系在一起,但它却是我们最正常不过的代谢产物。因此,排尿异常也是疾病,跟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可治可控。正值国际尿失禁周之际,呼吁您和身边的朋友:

拒绝尿失禁羞耻,正视泌尿健康!

图片


文献速读

背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在女性中非常普遍,对她们的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目前治疗OAB症状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目的:提供关于OAB治疗方案的最新证据文件,并确定女性可用OAB治疗方案的短期有效性、安全性和潜在危害。

证据获取:在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gov上搜索截至2022年5月的所有相关出版物。偏倚风险评估遵循《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推荐的工具,证据质量评估采用修改后的建议分级评估、发展和评价(GRADE)标准。在适当的地方进行荟萃分析。

证据综合:在大多数结局中,抗毒蕈碱类药物和β-3受体激动剂明显比安慰剂更有效,β-3受体激动剂在减少夜尿症发作方面更有效,而抗毒蕈碱类药物引起的不良事件明显更多。在大多数结果中,Onabotulinumtoxin-A (肉毒杆菌毒素A;BTX)比安慰剂更有效,但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更高,需要清洁间歇导尿(6-8次)和更容易出现尿路感染(UTIs;2-3次)。BTX在治疗急迫性尿失禁(UUI)方面也明显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但在减少平均UUI发作方面则无显著性差异。骶神经刺激(SNS)的成功率显著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61%vs42%,p=0.02),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SNS和Onabot-A的疗效无显著差异。Onabot-A患者的满意率较高,但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24%对10%)。SNS的移除率为9%,翻修率为3%。

结论: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可管理的疾病,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抗毒蕈碱类药物、β-3受体激动剂和胫后神经刺激。二线选择包括Onabot-A膀胱注射及SNS。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因素而定。

患者总结: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可以管理的疾病。应在首先告知并建议所有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其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抗毒蕈碱类药物或β-3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以及胫神经刺激治疗。二线治疗选择包括onabotulinumtoxin-A膀胱注射或骶神经刺激手术。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因素来选择。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以尿急为特征,常伴尿频和夜尿,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UI)的综合征,并且排除感染及 其他明显病理。在EPIC研究中,五个西方国家的总体患病率为13%。患病率因地理分布而异。根据OAB症状评分问卷(OABSS),估计日本成年女性中为8.1%,美国为16%,奥地利为17%(10%干性OAB和6.5%湿性OAB)。大约67%的OAB患者没有尿失禁,被归类为干性OAB。

    据估计,欧洲每年OAB的治疗费用为70亿欧元,美国为660亿美元,其中包括一大笔用于治疗UUI的养老院费用。OAB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便秘和衰老。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与抑郁焦虑、自尊丧失、人际交往障碍有关。

    目前可用于OAB症状的治疗方案开始于保守治疗,包括膀胱训练、生活方式干预,和物理治疗,如盆底肌训练(PFMT)。药物治疗包括抗毒蕈碱类药物、β-3受体激动剂和外用雌激素。手术治疗包括膀胱壁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骶神经刺激(SNS)或尿流改道术。

    以往关于OAB的综述主要集中在急迫性尿失禁,包括混合人群或混合研究设计,以及异质性结果。本综述的目的是提供一份基于最高质量证据和临床相关结果的当代文献,阐述现有OAB治疗选择,并确定现有治疗模式对女性OAB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潜在危害。

证据综合
  1. 抗毒蕈碱类药物 vs. 安慰剂

         对12项研究共计11179名女性进行比较分析。在改善平均OAB-q症状评分(MD -5.70,95% CI-7.93至-3.46,p<0.001,中度CoE)和减少每日尿频发作(MD -1.30,95% CI-1.77至-0.84,p<0.001,低CoE)、每日尿急发作(MD -0.63,95% CI-1.17至0.10,p=0.019,低CoE)、UUI发作(MD  -0.48,95% CI-0.71至-0.24,p<0.001,中度CoE)和增加膀胱功能容量(MD 14.31,95% CI9.93-18.68,p<0.001,中度CoE)方面,抗毒蕈碱类药物比安慰剂显著有效。

         抗毒蕈碱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包括口干(RR 3.20,95% CI1.54-6.67,p=0.002,低CoE)、认知障碍(RR 2.28,95% CI1.33-3.91,p=0.003,低CoE)、尿路感染(UTI; RR 1.91,95% CI1.03-3.57,p=0.037,低CoE)和便秘(RR 1.72,95% CI1.1-2.69,p=0.018,低CoE)。

  2. 抗毒蕈碱类药物 vs. β-3受体激动剂

         对4项研究共计371名女性进行比较分析。β3受体激动剂明显比抗毒蕈碱类药物更能有效减少夜尿症发作(MD 0.38,95% CI0.16-0.61,p=0.001,低CoE),但在降低平均症状评分(标准化MD[SMD] 0.16,95% CI -0.26至0.58,p=0.4,非常低CoE)、尿急发作(SMD 0.12,95% CI –0.23至0.48,p=0.4,非常低CoE)、UUI发作(SMD –0.13,95% CI–0.39至0.13,p=0.3,非常低CoE)及排尿量(SMD –0.05,95% CI–0.32至0.21,p=0.7, 非常低CoE)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抗毒蕈碱类药引起的口干发生率高于β-3受体激动剂(RR 6.44,95% CI1.97-21.01,p=0.002,低CoA),但便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RR 2.11,95% CI 0.49-9.04,p=0.3,非常低CoA)。

  3. 抗毒蕈碱类药物 vs. 抗毒蕈碱类药物+辅助治疗

         共13项研究2805名女性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了抗毒蕈碱单药治疗的益处和危害与抗毒蕈碱药物联合使用的益处和危害,包括局部雌激素、普瑞巴林、Stoller传入神经刺激(SANS)、PFMT和行为疗法。在减少尿急发作(SMD 0.68,95% CI0.04-1.32, p=0.038,低CoE)、UUI发作(SMD 1.18,95% CI0.18-2.17,p= 0.019,低CoE)、尿频发作(SMD 0.33,95% CI0.10-0.55,p=0.004,低CoE)和夜尿症发作(MD 0.44,95% CI0.04-0.84,p=0.027,低CoE),改善平均症状评分(SMD 0.55,95% CI0.16-0.95,p=0.006,低CoE)方面,抗毒蕈碱单药治疗劣于抗毒蕈碱药物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但在口干(RR 1.22,95% CI 0.74-2.02,p=0.4,低CoE)、便秘(RR 1.38, 95% CI 0.58-3.27, p=0.4,低CoE)和排尿功能障碍(RR 1.35, 95% CI0.32-5.78,p=0.7,低CoE)的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案无显著差异。

  4. PTNS vs. 抗毒蕈碱类药物

         共对5项研究408名女性进行研究分析。PTNS在降低UUI发作(MD -0.67,95% CI-1.31至-0.02,p= 0.037,极低CoE)方面显著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MD - 0.62,95% CI-2.13至0.89,p=0.4,极低CoE),而在降低平均症状评分(MD -0.62,95% CI-2.13至0.89,p =0.4,极低CoE)、尿频发作(MD -0.55, 95% CI - 2.01至0.90,p=0.4,极低CoE)、尿急发作(MD -0.43, 95% CI -0.98至0.12,p=0.13,低CoE)方面无显著差异。

  5. PTNS vs. PTNS+抗毒蕈碱类药物

         对三项研究185名女性进行对比分析。在降低平均症状评分(MD -1.78,95% CI-4.66至1.11,p=0.2,极低CoE)、尿频发作(SMD 0.37,95% CI0.01-0.74,p=0.048,中度CoE)、夜尿发作(SMD 0.39, 95% CI-0.04至0.81,p=0.068,中度CoE),及UUI发作(SMD 0.57,95% CI-1.05至2.19,p=0.4,非常低CoE)方面,PTNS联合抗毒蕈碱类药物治疗与PTNS单独治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6. 膀胱壁注射BTX vs. 安慰剂

         10项研究对2055名患者进行了比较。BTX在改善平均症状评分(SMD -0.66,95% CI-0.88至-0.44,p<0.001,中度CoE),减少平均尿急发作(SMD -0.53, 95% CI-0.64至-0.43,p<0.001,中度CoE)、平均UUI发作(SMD -0.43,95% CI-0.53至-0.34,p<0.001,中度CoE)、平均尿频发作(SMD -0.53,95% CI-0.63至-0.43,p<0.001,中度CoE)和平均夜尿发作(SMD -0.25,95% CI-0.35至-0.15,p<0.001,中度CoE)方面优于安慰剂。但在平均排尿量/膀胱最大安全容量变化(SMD 0.08,95% CI-0.05至0.2,p=0.2,非常低的CoE)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100单位剂量和200单位剂量的BTX注射引起排尿功能障碍(定义为急性尿潴留(AUR)或需要清洁间歇导尿(CISC))和泌尿系感染(UTIs)的风险均高于安慰剂组。(排尿障碍:100单位(RR 8.89,95% CI4.39-17.6,p<0.001,中度CoE),200单位(RR 6.4,95% CI3.11-13.2,p<0.001,中度CoE);UTIs:100单位(RR 2.72,95% CI2.06-3.59,p<0.001,中度CoE),200单位(RR 3.84,95% CI2.37-6.21,p<0.001,中度CoE))

  7. 膀胱壁注射BTX vs. 抗毒蕈碱类药物

         共两项研究545名患者参与分析。BTX在治疗UUI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2项RCT,RR 1.56,95% CI1.16-2.11,p=0.004,高CoE)。BTX与抗毒蕈碱类药物在降低UUI平均发作方面无显著差异(MD -0.01,95% CI-0.3至0.28, p>0.9,CoE低)。此外,BTX导致排尿功能障碍(RR 18.5,95% CI2.45-140,p=0.005,中度CoE)和UTIs(RR 4.07,95% CI2.23-7.45,p<0.001,高CoE)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

  8. SNS vs. 其他干预措施

          Amundsen等报告了ROSETTA试验的2年结果。共有386名难治性UUI女性患者被随机分为SNS组 (n=194名女性)或膀胱内注射BTX组 (n=192名女性),分布于9个中心,采用开放标签的方法。作者发现SNS和BTX在OABq SF平均症状评分的改善(-36.2[标准误差{SE} 2.2] vs -33.9 [SE 2.1],p=0.4)及在降低平均UUI日发作(BTX -3.8 vs -3.5,95% CI-0.1至-0.9,p=0.11)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虽然患者报告BTX的满意度显著高于SNS,但BTX导致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SNS(24%vs10%,p=0.012)相关。相反,在2年随访中,SNS有9%的移除率和3%的翻修率。

         Siegel等人在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INSITE)中比较了SNS和抗毒蕈碱类药物。共有70例(94%女性)患者接受了SNS植入,77例(92%女性)患者接受了抗毒蕈碱类药物治疗。在6个月的随访中,意向治疗分析显示SNS治疗的成功率显著高于抗毒蕈碱类药物治疗(61%vs42%,p=0.018),成功定义为UUI或尿频日发作改善50%以上。SNS组和抗毒蕈碱药物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和27%;但没有一个是严重不良事件。SNS组UTIs发生率更高(p=0.011),且与植入部位感染和电极导线移位相关(各3.4%)。

  9. 骶神经调控 循环刺激 vs. 连续刺激

         两项交叉RCT包括61名患有OAB症状的女性,研究者在具有难治性OAB症状的女性中比较了不同循环刺激设置与连续刺激设置。Siegel等人对UUI患者应用了四种不同的刺激设置(连续,16秒开/8秒关,10分钟开/10分钟关,30分钟开/23.5小时关),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平均植入时间为2.8年。在这项交叉试验的第一阶段,10分钟开/关组与16秒开/8秒关组相比,发生UUI的次数明显减少(p=0.002)。而根据全球反应评估,10分钟开/关组54%的女性患者尿失禁症状改善,而30分钟开/23.5小时关组改善率为42%。

         Markle Price和Noblett发现,与基线相比,两种模式均显著改善了排尿日记的所有参数;然而,在泌尿生殖系统窘迫量表的平均得分或平均每日尿频、尿急、夜尿发作频次及排尿量的变化上,没有一种模式在统计学上优于另一种模式。

总 结

    总的来说,本研究支持使用抗毒蕈碱类药物和β-3受体激动剂作为一线治疗,其中β-3受体激动剂整体上来说有较少的副作用,且对夜尿症更有用。肉毒毒素注射和SNS在疗效方面是等效的二线选择,但不良事件特征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讨论其适用性。PTNS的证据仍然不确定。

文献来源:Farag F, Sakalis VI, Arteaga SM, Sihra N, Karavitakis M, Arlandis S, Bø K, Cobussen-Boekhorst H, Costantini E, de Heide M, Groen J, Peyronnet B, Phé V, van Poelgeest-Pomfret ML, van den Bos TWL, van der Vaart H, Harding CK, Carmela Lapitan M, Imran Omar M, Nambiar AK. What Are the Short-term Benefits and Potential Harms of Therapeutic Modalit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in Women? A Review of Evidence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Female Non-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Guidelines Panel. Eur Urol. 2023 Jun 16:S0302-2838(23)02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