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一
病例报告—骶神经调控治疗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
期刊:Heliyon,IF:4.0
【背景】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少见的多系统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排尿功能障碍是NIID患者最普遍和突出的临床表现。在目前的指南中,骶神经调控(SNM)是治疗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LUTD)的一种可能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具体的指南或建议。本研究通过报告一例因NIID导致的NLUTD患者经SNM治疗后的疗效,为SNM在临床中的拓展应用奠定临床基础。
【病例介绍】
48岁男性病例,有夜尿病史,近5个月因膀胱排空不全症状加重入院治疗。2020年11月,患者逐渐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出现癫痫、焦虑等症状,夜尿更为频繁;2022年8月,患者出现排尿时间延长、排空不完全、难以区分尿便等症状,皮肤活检可见包涵体样结构,遗传分析证实了NIID诊断。2022年9月,泌尿系彩超显示双侧输尿管扩张;2023年2月,彩超显示双肾积水,残余尿增加。
图1 影像学检查结果:大脑多个脑区存在异常
2023年2月22日,患者在局麻下进行电极植入术,刺激参数为1.2mA,210μs,14Hz,0-3+。测试治疗期间,患者的夜间遗尿症状消失,夜尿次数减少,泌尿系症状明显改善。2023年3月8日,患者进行了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术后彩超显示,尿量变化不大,但残余尿明显减少。2023年11月门诊随访,患者无夜间遗尿或夜间排尿减少,排尿时间明显缩短,NBSS评分显著改善。彩超显示双侧无肾积水,无输尿管扩张,残余尿约10ml,患者的头痛、头晕发作频率减少。尿动力学评估与压力-流速同步测量显示,膀胱容量正常、感觉功能减弱、依从性正常。建议患者定期随访,以验证其长期疗效。
图2 骶神经调控术中电极及刺激器植入位置
【结论】
随着对诊断方法和标准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NIID病例可以得到明确诊断。目前,NIID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症状以减少并发症,但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缓解或逆转潜在的疾病本身。下尿路功能障碍是NIID患者的普遍表现,临床表现复杂。骶神经调节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排尿功能,减轻了肾功能损害。病例研究表明骶神经调节在治疗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神经元核内包涵病相关)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骶神经调节在治疗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中的有效性。
文献二
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泌尿系和结直肠疾病骶神经调节治疗候选者的症状评估
期刊:Neuromodulation,IF:2.8
【背景】
SNM已发展成为一种各种盆底功能障碍常见的治疗选择,然而,传统的方法主要是评估其主要症状,而忽略了其它盆底相关症状的改善,如膀胱、肠道、性功能障碍或疼痛。我们的目标是对盆底症状进行更全面的评估,而不是仅依赖于患者的主诉症状,本研究假设盆底功能整体症状的改善将在长期随访中保持。
【方法】
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验(优化下尿路症状研究)评估了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泌尿外科(UD)和结直肠外科(CRD)患者中SNM的疗效,随访12个月。本研究将盆底区域的症状划分为:泌尿系症状(US)、肠道症状(BS)、耻骨上区、膀胱、盆底、生殖器、会阴或肛门区疼痛症状(PS)及性功能障碍(SS)。使用排尿日记和患者报告的结果测量来检查客观和主观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即患者对症状改善的总体印象得分(PGIC)。
【结果】
共纳入85例伴有盆底症状的受试者,58例来自UD。患者的适应证包括:湿性OAB、干性OAB、尿潴留、Fowler综合征、大便失禁,82%(70/85)的患者进行了刺激器植入术,其中UD和CRD的转化率分别为83%、81%。测试治疗后,UD和CRD患者的所有盆底域问卷都有显著改善,但传统的成功标准(日记变量改善≥50%)与患者对改变的总体症状评分并不一致。在植入的70例患者中,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疼痛、感染、腿部不适和急性尿潴留,9%的患者进行了翻修。来自多个症状的困扰总分和各症状分数减少是患者对变化的整体印象的重要预测因素,优于单一的症状评估。UD患者受益于泌尿系统和盆腔疼痛症状评估,而CRD患者受益于泌尿系统和肠道症状评估。
图3 盆底各症状中位数得分变化(a:基线,b:测试期)
图4 各随访节点PGIC评分变化
【结论】
SNM对盆底区域的各种症状均有积极影响,主观困扰评分似乎是决定转化的更有用的工具,因此症状改善的总体印象得分比单独的症状评估更有价值。UD患者从泌尿科和盆腔疼痛症状评估中获益,而CRD患者从泌尿科和BS评估中获益。总之,评估SNM试验阶段治疗效果的传统方法可能受到挑战。我们提倡临床医生将客观基线和测试阶段症状评估与主观评估结合起来,从而寻找一种比目前方法更全面的方式。
文献三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治疗方法的共识更新
期刊:Actas urologicas espanolas,IF:1.1
【背景】
逼尿肌过度活动是一种下尿路(LUT)功能障碍,定义为膀胱充盈期逼尿肌不自主收缩。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通常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症(MS)、脊髓损伤、先天性畸形、帕金森病(PD)或中风,可导致膀胱容量减少,伴有尿急、尿频增加和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2018年泌尿科专家发表了一份共识文件,旨在为NDO的诊断和治疗建立建议和指南。本文件的目的是更新2018年共识,并包括关于NDO管理中使用的药物治疗和新技术相关科学证据,旨在为参与NDO管理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管理这种复杂功能障碍的标准化指南。
表1 NDO共识建议摘要
建议 | 赞成率(%) | 证据等级/推荐等级 |
问题1:NDO患者上尿路保护、尿失禁改善、尿路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推荐何种药物治疗? | ||
抗毒蕈碱药物可作为NDO的一线治疗。 | 100 | 1/A |
关于B3肾上腺素能药物治疗NDO的有效性的证据不足。 | 100 | 1/A |
B3肾上腺素能药物可改善充血症状。 | 100 | 4/D |
未有足够证据表明α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尿道压力。 | 100 | 1/A |
α受体阻滞剂推荐用于改善膀胱、排尿等症状。 | 4/D | |
有证据表明奥昔布宁有效,耐受性更好,与口服治疗相比,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更低,建议考虑使用膀胱内奥昔布宁,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CIC治疗的患者。 | 100 | 1/A |
问题2:在NDO患者中,什么时候应该给予肉毒杆菌毒素以改善尿失禁和上尿道矫正/修复? | ||
推荐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NDO患者,时机为患者接受一线药物治疗后,但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对其不耐受或有禁忌症。 | 100 | 4/D |
肉毒杆菌毒素比抗胆碱能药物更能改善尿动力学参数。 | 100 | 1/A |
对于因NDO或依从性差导致上尿路恶化或膀胱输尿管反流活动性的患者,肉毒杆菌毒素可作为首选。 | 100 | |
问题3:在NDO患者中,NLUTD患者在哪些情况下、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神经调节? | ||
已有病例研究证明:周围神经调节(胫神经、阴部神经、阴茎背神经和阴蒂神经)对NLUTD患者的有效性,但需要精心设计、充分有力的研究来扩大其应用。 | 100 | 5/D |
问题4:对于NDO患者,哪种类型的神经调节治疗是最合适的? | ||
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骶神经调节的疗效,但考虑到风险-收益情况,可以将其提供给选定的受试者,排除那些完全性脊髓损伤和脊柱裂患者。 | 100 | 1+/B |
经皮/胫神经刺激可用于NLUTD患者,但目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其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有效性。 | 100 | 2++/C |
问题5:如果传统的NDO治疗失败,有哪些治疗替代方案可以作为上尿路保护的最后选择,改善尿失禁,恢复(部分)尿路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
由于缺乏证据,不建议使用尿道球囊扩张术来减少尿道阻力。 | 100 | 3/D |
括约肌切开术可用于膀胱括约肌协同作用障碍和逼尿肌压力高的男性,若拒绝间歇性导尿,可能使用避孕套导尿。 | 100 | 3/D |
必须告知拟行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和再治疗的必要性,以及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包括与使用安全套导管相关的并发症。 | 100 | 4/D |
由于缺乏有效的引流系统,NLUTD的女性患者不建议采用括约肌切开术。 | 100 | 4/D |
膀胱颈纤维化患者推荐膀胱颈切开。 | 100 | 3/D |
不建议在尿道括约肌常规使用肉毒杆菌毒素,NLUTD患者出现膀胱括约肌协同障碍的,可考虑使用。 | 100 | 2+/D |
问题6:与新冠疫情之前相比,新冠疫情、新冠疫苗后NDO患者是否增加? | ||
现有的有限研究表明,与新冠疫情、疫苗相关的NDO患者或其他长期下尿路症状的风险没有增加。 | 100 | 3/D |
文献四
骶神经调节与身体平衡机制之间的关系
期刊:Medical Hypotheses,IF:4.7
【背景】
SNM是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动症(OAB)和排尿功能障碍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超过一半的OAB患者经SNM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尽管SNM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验证,但其作用机制和刺激参数的调整原则仍不明确。在随访期间,患者报告意外跌倒后需要翻修和重新编程。因此,本研究假设SNM可能对患者身体平衡控制产生影响,尽管缺乏的明显关系,但基于讨论SNM技术,身体平衡控制和神经解剖学的现有研究的跨学科分析揭示了SNM与跌倒风险增加之间的潜在机制。
【假设】
复杂的纠正体位反应是由位于脑干和小脑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级中枢产生,而自动下肢姿势反射是由脊髓中的神经元回路控制的。下肢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来源于腰骶神经丛,起源于脊髓根L1-S3。盆腔神经丛和坐骨神经神经元通路的共同起源是提出SNM对平衡控制的潜在影响的假设的起点。坐骨神经支配大腿、腿部和足部的大部分皮肤和肌肉。因此提出假设,SNM可能通过调节静态神经传递来干预平衡控制,这可能是患者跌倒的原因。
图5 SNM与跌倒风险之间的潜在联系
【结果】
最近研究表明,241例患者中有61例(25%)发生意外跌倒,导致SNM疗效下降。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平均51.41岁)不容易出现平衡障碍,25%的患者报告跌倒的比例尤其令人担忧。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跌倒的风险仅为30%。因此,患者年龄和跌倒风险特征不相符的跌倒发生率,产生了SNM可能是报道的跌倒的根本原因的问题。
表2 SNM随访期间患者的跌倒情况
【结论】
SNM治疗的长期随访显示SNM治疗和报告的跌倒之间的可能存在潜在关联。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假说,即SNM可能改变静态神经传递,影响运动时的平衡控制,并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探究SNM治疗对患者的潜在影响。
文献五
骶神经刺激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急性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了解骶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
期刊:The Journal of urology,IF:6.6
【背景】
目前SNM已是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患者的一种成熟治疗选择,OAB的治疗成功率在66%-85%之间,NOUR的成功率在43%-100%之间,但SNM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未明确。已有研究利用心率变异性(HRV)、皮肤交感反应等检验自主神经活动(ANS)与OAB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SNM可能在调节脊髓反射和大脑中枢中发挥作用,然而ANS在SNM中的作用缺乏具体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SNM治疗LUTD患者的急性ANS反应。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分析了2022年3月-2023年6月的接受SNM二期手术治疗的LUTD患者,记录患者的刺激参数、尿动力学、排尿日记、HRV等数据。在SNM一期测试阶段,进行标准化刺激方案(图6),在连续3分钟内,以引起肛门运动反应所需的最小幅度进行电刺激(频率为14 Hz,脉宽为210 μs])。在每个触点上(CPs)重复这种刺激,在每次刺激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个2min洗脱期,由此得到5个时间分析窗口(TAWs)。根据获得运动应答所需的最小振幅(StimA < StimB < StimC < StimD),依次在4个CPs水平上施加刺激,分别对应TAW0、TAW1、TAW2和TAW3,其中StimA是强度最低的刺激,因此对应的CP位置最接近信噪比。
图6 研究设计图
【结果】
对5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女性35例。12名患者有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54%的患者被认为达到了疗效。在StimA到StimC期间,正态与正态间隔的标准差(SDNN)变异性显著增加,最大SDNN仅在StimA期间显著增加。镇痛痛觉指数(ANI)变异性在所有4种刺激中均显著增加,而最大ANI仅在StimA期间显著增加。
表3 HRV分析
【结论】
直接刺激骶神经根(SNR)是 ANS 和相对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显著增加的原因,当刺激传递更接近 SNR 时,观察到更大的效应。这些结果揭示了骶神经调控的潜在机制,特别是关于下尿路功能障碍 ANS 失调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Yin Z, Yu H, Yuan T, et al. Generalized sleep decoding with basal ganglia signals in multiple movement disorders. NPJ Digit Med. 2024;7(1):122. Published 2024 May 10. doi:10.1038/s41746-024-01115-7
[2]Gao Y, Wang S, Wang A, et al. Comparison of children and adult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ourette Syndrome: a large-scale multicenter study of 102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BMC Med. 2024;22(1):218. Published 2024 May 30. doi:10.1186/s12916-024-03432-w
[3]Zhang G, Yu H, Chen Y, et al. Neuro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STN LFP underlying sleep fragment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May 9, 2024. doi:10.1136/jnnp-2023-331979
[4]Fenoy AJ, Chu ZD, Ritter RJ 3rd, Conner CR, Kralik SF. Evaluat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DBS ON/OFF states in essential tremor. Neurotherapeutics. Published online May 31, 2024. doi:10.1016/j.neurot.2024.e0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