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并总结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规范化的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美国国立指南库(NGC)、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证据总结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等所有长期留置导尿管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等。
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总结出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54条,通过对证据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形成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置管指征、减少尿道损伤、人员素质与要求、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管系统密闭性和保持尿管系统通畅性6个方面的最佳证据。
结论:本次最佳证据总结为医务人员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提供循证证据支持,起到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的作用。
留置导尿管(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是用无菌技术经尿道将管径大小合适的导尿管插入膀胱以引流尿液的方法。长期留置导尿管是指尿管留置时间超过28d者,适用于因皮肤黏膜继发性损害导致尿失禁、尿道堵塞、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等的尿潴留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由于置管时间长、置管后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 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CAUTI),即经尿道留置尿管的患者,在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基础上,出现显著菌尿、不明原因的体温超过38℃、肋脊角疼痛或压痛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发生率为8.6%~67.7%。CAUTI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也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等增加患者病死率。研究显示,有20%~69%的CAUTI可通过基于循证证据的尿管护理实践得以预防,但临床上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现行护理与循证证据推荐的预防CAUTI的护理措施尚存在着诸多差距,导致置管和维护不够规范,从而增加患者CAUTI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总结有关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尿管护理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 1.1确定问题 为获取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最佳证据,采用上海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的问题开发工具PIPOST(P-Population,代表证据应用的目标人群;I-Intervention,代表干预措施;P-Professional,代表证据应用的实施者;O-Outcome,代表结局;S-Setting,代表证据应用的场所;T-Type of evidence,代表证据资源的类型)形成此次循证护理的初始问题,P: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I: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的系列干预措施,包括尿管管径、尿管固定、尿道口清洁、更换尿管;P:护士、医生;O: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S:某三甲医院有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病房;T: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 1.2检索证据 按照“6s”循证护理资源分布示意图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采取自上而下的检索策略,检索数据库依次为:Best pract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GC)、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证据总结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等。同时,补充了原始文献数据库:PubMed、CINAHL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英文检索词“urinary tract infection”“Long-term urinary catheteri-zation”“urinary catheterization”和中文检索词“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进行检索。 1.3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012年之后发表的文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等。排除标准:不纳入原始研究。 1.4证据汇总过程 证据总结在撰写时共有4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有3名研究人员具有循证医学或循证护理专业研究背景,接受过循证医学或循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文献检索、证据分级和证据质量评价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纳入文献中的证据根据证据的FAME原则进行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有效性筛选。在对证据进行等级划分时,统一采用“2014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具体按照生成最佳证据所纳入的原始文献类型而定,对于不一致的评价结果,由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后确定最终的证据划分结果。 2.1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397篇,通过主题词筛选及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4篇文献。其中,2篇指南,2篇证据总结。证据来源和基本情况,见表1。 2.2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中的2篇指南由2名独立的评价员使用英国AGREE国际协作组织于2012年更新的<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Ⅱ)进行评价,包括6个领域,23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7分进行评价,1代表很不同意,7代表很同意,每个领域得分等于该领域所有条目数的总和,并标准化为该领域可能的最高得分的百分比。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3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预防护理的证据汇总 最终从4篇文献总结出54条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证据,通过对证据进行归纳和分析,最终形成包括长期留置导管置管指征,人员素质与要求,减少尿道损伤,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管系统密闭性,保持尿管系统通畅性6个方面的最佳证据,见表3。 3.1置管指征 关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置管指征的证据来自JBI于2017年发布的2篇证据总结和NICE于2012年发布,2017年更新的1篇指南。来自Cochrane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CAUTI发生率越高,因此,只有具有置管指征的患者才推荐留置。2003年NICE发布的预防和控制医院和社区医源性感染的指南提出,留置导尿管应在其他排尿方法都不能使用时才被考虑。研究显示,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多留置1d,患者CAUTI发生率增加5%。临床上,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置管指征并根据指征进行尿管留置的依从性较高,但由于缺乏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拔管指征评价标准及部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拔管后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前需采用间歇导尿进行过渡的相关技术,导致医务人员对于留置导尿管患者定期评估拔管指征并早期拔出尿管的依从性并不高。建议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留置导尿管时,明确患者置管指征,在护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时,应多学科合作定期评估患者置管指征,如无置管指征尽早拔除,必要时采取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排尿过渡。 3.2人员素质与要求 患者置管和维护中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及其照顾者尿管护理时注意的问题来自于JBI证据总结和NICE指南。JBI证据指出,整个尿管留置过程中实施恰当的尿管护理有利于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发生的风险。指导医务人员、患者及其照顾者如何规范护理尿管是预防CAUTI发生的重要策略。临床上,医务人员对于尿管置管及维护上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意识较强、依从性也较高,但在护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管系统时,手卫生和戴一次性手套等注意事项常被忽略。建议医务人员在给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置管和维护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手卫生,进行更换尿管、留取尿标本等操作时须戴一次性手套进行自我保护,并加强留置导尿管患者及其家属手卫生的宣教。 3.3减少尿道损伤 置管前选择管径大小适宜的尿管置管,充分润滑尿管,置管后妥善固定尿管等措施可减少尿道损伤,从而预防CAUTI的最佳证据来源于JBI证据总结和NICE指南。指南指出,成人使用12~14F管径的尿管置管,置管后水囊内注入10mL的生理盐水可将尿道损伤、粘膜刺激、膀胱内残余尿量多等引起的CAUTI降至最低。Slater等研究显示,妥善固定尿管以避免尿道牵拉伤是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发生率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尿管外固定部位,朱菱等系统评价显示,男性患者将尿管固定于腹部,女性患者固定于大腿上1/3处有助于患者尿管的妥善固定。目前,对于置管前充分润滑尿管前端,置管后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内固定尿管已被临床医务人员广泛接受,但由于缺乏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管径选择相关知识,临床上多数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仍采用16F或18F管径的尿管置管,置管后又对妥善固定尿管的意义认识不够,导致临床上医务人员在尿管置管后妥善固定尿管的依从性并不高。建议医务人员在给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置管前优先选择12F管径尿管,并充分润滑尿管后再置管,置管后水囊内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和使用尿管固定贴外固定尿管于患者腹部或腿部以保持尿管妥善固定,减少尿道损伤从而达到预防CAUTI的目的。 3.4防止逆行感染 置管前清洁尿道口,置管后每日用肥皂和水清洁尿道口,及时排空尿袋,倒尿前洗手并避免倒尿时尿袋排尿口接触非无菌的尿壶等通过防止逆行感染的措施来预防CAUTI的最佳证据来源于JBI证据总结和NGC指南。最佳证据推荐,采用肥皂和水对尿道口进行日常清洁可预防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研究显示,尿道口采用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清洁尿道口对患者CAUTI发生率并无影响。及时排空尿袋可防止尿液返流,有指南指出,排空尿袋指征包括搬运患者前、尿袋满2/3时。在我国,大多数医院仍常规采用消毒灭菌类用物进行尿道口清洁消毒,且对于排空尿袋的指征和注意事项并未作出明文规定。建议医务人员在护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时,使用肥皂和水对尿道口进行日常清洁消毒,当患者有倒尿指征时及时排空尿袋,倒尿时避免尿袋排尿口接触非无菌的尿壶。 3.5保持尿管系统密闭性 减少分离尿管和尿袋连接系统,采取膀胱灌注或冲洗等破坏尿管系统密封性的措施可预防CAUTI的证据来源于NICE指南和JBI证据总结。保持排尿系统的密闭性有利于预防尿路感染,由于膀胱冲洗会破坏排尿系统的无菌性和密闭性,因此,对于CAUTI的预防是无益的。指南指出,除非需要预防尿管堵塞,否则应避免膀胱冲洗。目前,不使用膀胱冲洗来预防CAUTI已被大多数医务人员接受,但对于选择留置时间较长的尿袋,减少尿袋到期频繁更换尿袋引发的CAUTI并未引起重视,临床上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宜选用的留置时间为7d或以上者的尿袋并未作出明文规定。建议医务人员在护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时,患者尿管、尿袋尽量使用留置时间较长的种类,避免尿管、尿袋到期频繁更换或常规行膀胱冲洗等破坏排尿系统密闭性的措施。 3.6保持尿管系统通畅性 保持充足的饮水量,防止尿管打折或扭曲,维持尿液pH值为5~6等保持尿管系统通畅性的措施来预防CAUTI的最佳证据来源于JBI证据总结和NGC指南。Wilde等研究显示,患者因尿沉渣导致尿管堵塞的发生率越高,CAUTI发生率越高。指南指出,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摄取充足的液体量以保证患者每小时尿量为50~100mL可保持排尿通畅,避免尿管堵塞,从而预防CAUTI的发生。JBI证据总结指出,尿液pH值应保持在5~6之间,尿液碱性会促使尿液晶体形成,引起尿管堵塞,从而导致CAUTI发生,但在尿管护理相关资料中鲜少被提及,因此,临床上关注较少。建议医务人员在护理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时,指导患者通过摄取充足液体量,避免尿管打折等方式保持排尿通畅,定期监测并维持尿液pH值为5~6,以预防CAUTI的发生。 综上所述,患者在整个长期留置导尿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尿管护理可降低CAUTI的发生。本研究在2017年Khanh-DaoLe等总结的最佳证据基础上,总结并补充了防止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逆行感染,保持尿管系统密闭性等方面的最佳循证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的发生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证据支持。 文献来源:王文丽,朱政,彭德珍,等.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6):1473-1477.DOI:10.16821/j.cnki.hsjx.2019.16.008.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平台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